来源:南方网 作者:杨传敏/文 黄勇/图

喀斯特地形和干旱互相呼应,提醒我们,需要一种更为长远的机制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干旱。中科院院士、国际著名岩溶专家袁道先建议:全面摸清查明南方地河情况,修建系统工程以解喀斯特地区之渴。
西南苦旱已久,距离传统的雨季到来,尚有将近两个月时间。人们在急切地寻找可以缓解旱情的方式,除了传统的人背马驮、车辆运输,人们开始往更深的地底寻找水源,据云南省“抗旱救灾地下找水突击行动”总技术负责王宇介绍,30多口通往地下暗河的深井已经打通,每口深井可以至少提供一个小型乡镇的饮用水源。
干旱之势
短期降水难改大旱趋势
◎ 彭贵芬:云南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多年。
此次大旱中,早在去年11月初雨季结束时,观察到全年降水偏少,彭贵芬所在的云南省气象台就向云南省政府上报可能发生的旱情,预计“明年雨季开始前,全省大部分地区生活和工作生产用水将出现紧张状况”。他们对不久前集中降雨的判断是,仍不足以缓解旱情。
记者:云南这次降水持续了两三天,是不是意味着旱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彭贵芬(下称“彭”):全省有几个区域旱情缓解了,比较明显是滇西南的版纳、普洱、澜沧。普洱降水达到了50毫米以上,部分区域形成了径流。缓解的意思,基本上就是这次降水过程完了,干旱就结束了。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如果10天以后没有5毫米以上的有效降水,又会重新干旱。
记者:滇西南在这次旱情中受旱相对较轻。那么在旱情更为严重的滇中和滇东地区呢?
彭:在昆明附近,我们认为旱情有所缓和,以前是特旱,现在是重旱。楚雄、大理、文山、曲靖的大部还是特旱级别。云南省旱情最重的还是楚雄市。
记者:目前的降水还是不能改变云南的干旱趋势?
彭:森林火险等级可以明显降低,对土壤的墒情可能有一个正面的影响。如果农作物没有干死的,这场大雨可能令它们复生。而对人畜饮水这一块,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前期太干旱了,雨下来进不了库、塘,形成不了径流。所以饮水还是维持之前的状况,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记者:澜沧江复航的可能性大不大?
彭:去年的降水量相差是几百毫米。现在还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但才下几十毫米,复航的可能性不太大。
记者:这次旱灾中罕见的降雨,是怎么形成的?
彭:云南的旱季降雨,一定要依靠外部的水汽输送。主要还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南支潮,是从孟加拉湾输送过来的,有残余的冷空气配合,所以有一个明显的降雨。另外,我们的人工降雨应该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我们这次发射了7000发左右的炮弹。未来一个月还有没有这样的降水,很难说。
燃眉之急
雨季来临之前 云南要打千口井
◎ 王宇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云南省“抗旱救灾地下找水突击行动”总技术负责。
截至目前,云南全省已经打出了近百口“抗旱井”,云南国土资源系统的目标是打出1000口井。如果一口井打出深层地下水,便可以供应一个小城镇的饮用水,“抗旱井”在未来将成为云南乡镇供水的一部分。但他在之前接受本报采访时也曾提及,在最干旱的山区半山区,打井成功率较低。
未来计划打井两千口
记者:连着下了几天雨,一些地方旱情已有所缓和,会不会对你们的“千口井”计划有影响?
王宇(下称“王”):不会有影响,我们打井的工作也不能松懈。现在虽然下了雨,但在干旱最严重的地区,在喀斯特地区,没有形成地面径流。雨水下来了就渗进去了,土地仍然有龟裂的现象,希望还有连续的降雨。
记者:你之前说,最近又从外省来了一批钻井队帮助云南打井,情况具体是怎样的呢?
王:从外省来了216台各型钻机,加上云南的,现在我们一共有350台钻机可以钻井。云南国土系统要在雨季来临前打出1000口井,与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外来打井队伍的任务相加,计划一共要打2000口井。这些井要着眼当前,考虑长远,努力配套建设成为未来的应急水源。
最贵的农电:一立方米水一元钱
记者:浅井的情况呢?
王:我们说的浅井,也主要是在岩层里找水的,深度在100米以内,平均70米。我们不鼓励在较浅的沙层找水,一个是易受污染,还有一个是可能产生地面沉降。
记者:在岩层取水,有什么限制呢?
王:规定了几个限制。在地质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不能布孔,在大城市等已经超采的地区不能布孔,在地下水管网已经通达的地区不能布孔,水质不良的地区不能布孔(比如盐矿分布地区,地下水含盐类成分比较高)。要求保证环境上要安全,老百姓的健康不能有伤害。
记者:打井抽水的费用会不会比较贵?最贵的一立方米水要花多少电费?
王:现在最贵的农电,一立方米水要一元钱的成本。
记者:如果把水井当成常用水源地,未来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注意?
王:这些深井未来还是应尽快纳入当地水务部门配套、管理,比如安排专人收费管理,建设小型地下水供水厂,有条件的归入已有供水厂统一调度最好。这样水质检测、处理、管网维修都有保证。还有要对地下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调查评价、动态监测,如果降水补给不够开采,采、补不平衡,地下水位就要持续下降,出现这种情况就得调减开采量。
 |
2010年3月28日,四川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岔河村,几名彝族女孩在悬崖绝壁上的一条引水渠中汲取生活用水 |
解决之道
全面摸清南方地下河
修建系统工程解渴
◎ 袁道先 我国地质学、岩溶地质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水文地质学专家,著名的喀斯特研究专家,长期研究西南岩溶地区。
此次西南的重旱区恰好和喀斯特地区重合。袁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应系统查明南方地下河流,对长期缺水的岩溶地区及更为严重的石漠化地区实施系统性供水工程。
降雨难解喀斯特地区旱情
记者:不久前云南有明显的降雨,但据云南省气象局说,在喀斯特地区仍然是特旱级别。喀斯特地形是否和干旱有一定关系?
袁道先(下称“袁”):是的。喀斯特地区留不住水,水全到地下去了。
记者:你常年研究岩溶地下河,觉得有没有办法解决?
袁:降水可能还解决不了问题,因为长期不降雨,水位下降了,亏损了很多,要更大的雨水才能补充上来。我们看到有的地下河已经干了。在重庆,我们最近看了几条地下河,原来有流水的地方都干了,要到更深的地方才有径流。
记者:现在多少米以下都没有水了?
袁:我们去看的地方进去要100多米才能看到水,说明地下水位下降非常厉害。
逐条查明地下河引水解旱
记者:去年我们在贵州采访过,在喀斯特地区,即使不是旱季,老百姓取水已经很困难了,都要到隧洞里去取。在岩溶地区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实施一个系统性的供水工程?
袁:可以。但那需要把一条条地下河查明,然后修建一些地下河的引水工程。中国南方地下河(包括云南、广西、贵州)一共有3000条,共1.3万多公里。如果把它们系统查明之后,修建一些系统工程来解决干旱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南方地下河情况尚未全面摸清
记者:你说的这一万多公里地下河流,它们的流向,经过哪些村庄都已经搞清楚了吗?
袁:具体的流向都还没清楚,不过地下河流的进口和出口都知道了。
记者:国家现在有没有项目在做这件事?
袁:现在还没有。我刚才说的(情况)是30年前,全国做水文地质普查的时候查出来的。这30年,除了在局部的重点地区做了一些勘查工作外,像西南三省区大范围的更新工作还没有,我们还没有摸清南方地下河流的全部情况。
记者:抽取岩溶地下水,应如何避免地下水位下降?
袁:要看你抽的量大小了。抽取的量要适当。云南在岩溶地区打一千口井,是没有问题的。但抽取量的多少,要一个井一个井来评价。3000条地下河就是3000个系统,要一个系统一个系统评价,有的系统抽得多,有的抽得要少。 |